当前位置:首页 > 富联 > 正文

西南石漠化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 富联
  • 2023-03-18 23:51:11
  • 168
摘要: 请问: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请详解)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

请问: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请详解)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实质是水土流失.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被人们称为“地球癌症”.石漠化,这个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遏制的生态顽疾,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每天都在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粗放耕作、过度樵采、石山放牧等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及自然原因形成.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过度采伐、陡坡开垦、毁林开垦、采矿.其中,后两种造成的危害最大,自然恢复能力分别是极其困难和无可能性.人为原因加剧了自然石漠化的形成.

1、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导致石漠化的面积占1888.4公顷,占石漠化面积25600.3公顷的7.4%.按主要原因分,过度樵采面积361.3公顷,占人为原因的19.1%;不适当经营方式的面积为1181.8公顷,占人为原因的80.9%.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成为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动力.

2、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导致石漠化的面积占23711.9公顷,占石漠化面积25600.3公顷的92.6%.属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喀斯特源于加拿大地理俗语,意即碳酸盐岩构成的地质.该类地质遇雨水后,易发生溶蚀化学反应,形成土层薄、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而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就是石漠化.

1、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坚持以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当前重点应立足保护好岩溶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尽快开展抢救性的治理工程;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6、依靠科技,推广示范.一是推广和应用防治石漠化的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二是建设防治石漠化综合示范区,探索防治石漠化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三是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石漠化的原因,具体在哪里?和酸雨发生地区?旱涝灾害的地方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原因有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使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覆盖物减少;自然原因:降水丰富,水土流失导致地表裸露。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出现荒漠版的景观。

酸雨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

旱涝灾害许多地方都会发生。旱灾(初春的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七八月的长江流域)涝灾(梅雨季节的长江流域,七八月的黄淮海平原等)

我国西南部 石漠化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事什么 怎么办

原因

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治理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扩展资料

危害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西南地区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

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

说出形成西南石漠化与南方红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1.西南的石漠化和南方的红漠化首先一个必要条件是降水比较多,南方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太平洋水汽多降水连绵,西南地区受西南地区季风影响雨水也比较多。

2.就是俩地土质的影响比较大,西南地区为石灰岩山区土层薄,植被较少 地势险要,南方地区为红土地区,大多数为丘陵地带,红土土壤营养成分低,植被稀疏。

3.第三点就是气温高的原因,因为俩个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都比较高,而西南地区风力较大,加速石漠化影响。

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乱砍滥伐。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

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五)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对贵州133个样点分析,贵州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11O.7 mm/1000a,若按平均61.68 mm/1000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 9/6计算,1000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换句话说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 .丘陵占1O% ,而平川坝地仅占3 ;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其中,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 ,15425。的占34.9% ,两者合计占69.4%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 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4.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5.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快。以贵州为例,人口从1949年的1 403万增加到1998年的3 657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O 以上,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5个千分点,人口平均密度已达200人/km。,远远超过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约15O人/km的限度,人口超载率在3O 以上。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入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6.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 水分 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 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石漠化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1.强烈的岩溶化过程.

强烈的岩溶化过程从两个方面促进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

2地质条件.

石漠化多分布于纯灰岩地区,这是因为纯灰岩中可溶性物质易于淋溶流失,只是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成分残留下来形成残积土,然后风化演化为土壤.

3地形、地貌因素

西南地区地貌以峰林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持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4.植被生长环境

西南地区缺土、缺水和偏碱性的小环境对物种的选择性使那里的森林常具有旱生、石生和喜钙的特点,使物种多样性受到限制.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1过度樵采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过度开垦

4乱砍滥伐

5过度放牧

石漠化主要分布的区域:

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

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