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带段、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神老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游行升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小说知识点归纳]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握橘档(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1 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 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伍尺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段乱;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1。记叙文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梁旁芹(事情起因)、(经过)、启此(结果)
2。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因素
3。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橡毕局)
4。记叙的顺序一般有(正叙)、(倒叙)、(插叙)3种
5。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几种
6。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其中人物描写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描写)、(自然描写)
7。议论文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启饥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搜厅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悄漏返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二、环境:
(一)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二)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方法: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三、故事情节
(一)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构思
1、叙述方法: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闹滚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正猜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液清余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情节安排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4、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来源:学科网]
(2)写景法。
作用有:设置悬念,吸引阅读;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等;引出人物;暗示小说的主题。
5、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结尾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内容,结构完整;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上一篇:妙手回春可以形容老师吗
下一篇:为什么电脑老是断网手机有网络
发表评论